增量财政工具猜想:除了特别国债,还有什么选项?
记者 樊旭
4月末召开的增量债还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在经济下行压力和财政收支矛盾双双加大的财政猜想除特背景下,经济学界对于发行特别国债的工具呼声很高。
分析师认为,别国今年第三季度或是选项特别国债发行窗口期,发行规模预计在1万亿元至2万亿元之间。增量债还
除了发行特别国债,财政猜想除特分析师表示,工具扩大预算赤字率、别国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也可成为政策选项。选项
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特别国债是增量债还指专门服务于某项政策或项目,具有特别用途的财政猜想除特国债。不同于日常发行的工具国债,特别国债不计入财政赤字,别国可以突破财政赤字常规限制。选项我国历史上总共发行过三次特别国债,最近一次是2020年发行的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
分析师普遍认为,新冠疫情的超预期冲击给原本已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中国经济造成更大负担,使用特别国债作为增量工具的必要性越来越大。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指出,财政政策在逆周期调节中发挥着支柱性作用。当前,财政收入面临疫情冲击,稳增长和常态化防疫对财政支出的诉求上升,加之退税和土地市场低迷,若没有特别国债等增量工具,年内积极财政发力或将面临较大约束。
也表示,就财政政策而言,出台增量政策工具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资金来源问题,而疫情使得财政收入筹集难度加大,收支矛盾显得更为突出。因此,特别国债被市场寄予期望。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1-4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4293亿元,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7565亿元,两项收入合计,广义财政收入91858亿元,同比下降10.2%。同时,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933亿元,全国性政府基金预算支出31488亿元,两项支出合计,广义财政支出105781亿元,同比增加6.1%。
未来,随着更多城市采取常态化疫情防控,财政支出将超过年初预算。根据证券的一项测算,针对城镇人口的常态化核酸检测、核酸亭建设和方舱医院建设三项防疫支出成本至少在2900亿元左右,最高可超过9400亿元,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在1.1%-3.5%。
此外,为了稳增长,基建投资提速也需要财政进一步投入。国泰君安预计,2022年全年财政资金或需额外投入1300亿-2600亿元到基建领域。
发行规模将超1万亿元
鉴于以上提到的原因,分析师多认为,今年下半年特别是第三季度可能会启动发行特别国债,规模预计在1万亿至2万亿元。
认为,特别国债在三季度发行有三个理由。第一,目前对于特别国债尚处于前期讨论或酝酿阶段,后续涉及的决策程序不少,短期内很难推出。第二,目前地方政府专项债正处于发行高峰,特别国债不太可能同时推出。第三,新增特别国债仍将供地方政府使用,而四季度一般是国债发行的密集期。因此,如果确定发行特别国债,第三季度是个较为合适的时间窗口。
此外,华创证券指出,发行特别国债需要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预算法》规定,财政部应当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30天前,将预算调整初步方案送交全国人大财经委初步审查。《全国人大常委会2022年度监督工作计划》显示,人大常委会拟在6月、8月、10月、12月听取和审议相关报告,因此,6月和8月是观察特别国债发行的重要时间窗口。
从发行规模来看,国盛证券预计在1万亿-1.5万亿元左右。“参考2020年曾经发行过1万亿特别国债。由于2020年疫情对经济冲击更大,因而今年再度以抗疫名义发行特别国债,规模明显超过2020年的可能性比较有限。”国盛证券在一份研究报告中称。
粤开证券则认为,今年的发行规模应当超过2020年。首先,当前疫情冲击更大,同时“稳”的重要性上升,势必要有更大力度。其次,保民生和提高居民抗风险能力、降低焦虑的必要性高于以往。我国存在大量灵活就业人员,手停口停,要予以高度关注。此外,在坚持动态清零的政策方针下,若从5月起从全国推行核酸常态化免费检测,基准情形下年内核酸检测支出最高将达到1.26万亿元。
粤开证券表示,综上,基建、抗疫、保民生三项新增财政支出规模分别将达到2.4万亿元、1.26万亿元、936亿元,总计3.7万亿元。同时,考虑到基建资金的其他来源及避免杠杆率过快上升,而抗疫、保民生更为刚性,因此特别国债规模在2万亿元左右比较合适。
在谈到特别国债用途时,分析师提到最多的三个方向分别是支持抗疫,助力基建,保障民生。支持抗疫,主要是为了减轻基层压力;助力基建,主要是为了对冲总需求快速下行,确保预期和信心稳定;保障民生,主要是加大对就业、居民消费的支持力度,缓解疫情带来的焦虑感。
但不同于多数分析师,中泰证券认为,用特别国债筹集的资金补充财力缺口、更大程度支持减税降费,可能是更好的选项。理由有二:首先,基建虽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但政府大举扩张基建可能对民间投资造成“挤出”,因此,虽然对于基建领域的支持必不可少,但财政大举扩张支出的做法需要谨慎。
其次,发行消费券或消费补贴短期确实有助于减缓消费的下行趋势,但很可能形成对消费需求的透支,在补贴退出后,消费可能会明显下滑。
因此,中泰证券表示,与上述两项相比,减税或是更优选项。当前居民部门预期转弱,很大程度上同疫情对居民收入的冲击有关,可以通过分配结构调整的方式,来促进居民收入的恢复性增长。
增量财政政策的另外选项
除了特别国债,分析师还提出了其他可能的增量财政政策,主要是扩大预算赤字率和发行长期建设国债。
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陆挺5月14日在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表示,从目前情况看,年初的预算计划可能难以支撑财政支出的明显增加,必要时可考虑调整今年的赤字规模,用于加大有合理回报项目的基建建设。
根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财政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2020、2021年,我国财政赤字率分别为3.6%、3.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近日在《经济观察报》撰文指出,财政赤字率2.8%这一数值,无论是相对于国际水平还是我国的历史经验值,都是偏低的,这为我国应对更大冲击留下了宝贵的财政空间。
她表示,如果二季度形势继续恶化、促进居民消费、加大对受疫情影响群体的现金支持的必要性将陡然上升,可能对提高财政赤字率提出现实要求。可密切跟踪形势变化,审慎决定是否要提高赤字率,以及提高到多少合适等问题。
另外,华创证券认为,还可以通过发行长期建设国债的方式来弥补财政缺口。作为国家预算内基础设施性建设的专项投资,长期建设国债资金定向用于基建领域,且与必须投向有一定收益项目的专项债不同,长期建设国债对项目收益没有硬性要求,资金使用更为灵活,在“稳增长”目标压力下不失为一种选择。
(责任编辑:知识)
-
东亚银行11月23日斥资174.96万港元回购20.74万股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详细]
-
本报北京7月14日电 记者刘志强、王政)记者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今年1—6月,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总量的45.2%、50.8%和47.8%,按修正总吨计分别占4 ...[详细]
-
【环球网报道 记者 索炎琦】据路透社、“今日俄罗斯”RT)报道,巴西总统博索纳罗当地时间14日表示,自己已经知道如何“解决”俄乌冲突,并将于下周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话时告诉后者,除他之外“不会告诉任 ...[详细]
-
当天早些时候,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报道称,为了应对电子产品需求低于预期的情况,海力士正在考虑将2023年的资本支出削减约四分之一,至16万亿韩元122亿美元)。澎湃新闻记者 周玲) ...[详细]
-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002812.SZ)的公告对公司来说是晴天霹雳。11月21日晚间公司公告接到董事长Paul Xiaoming Lee和副董事长兼总经理李晓华的家 ...[详细]
-
专家:预售制是全世界通行并且合理的 取消预售制更加不利于购房者
截至7月14日20:00,已有包括、、、、、等在内的10家银行紧急发布对网传“停贷事件”涉及楼盘按揭贷款情况排查的公告,均称风险可控。其中,兴业银行截至目前涉“停贷事件”楼盘相关按揭贷款余额16亿元其 ...[详细]
-
国家统计局: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63元,同比增长3.0%
国家统计局今年以来,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多发散发,不利影响明显加大,经济发展极不寻常,超预期突发因素带来严重冲击,二季度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面对异常复杂困难局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详细]
-
清华大学李政:“双碳”目标实质是一场绿色工业革命,根本在于科技创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缴翼飞 实习生 王星晨 北京报道7月14日,在2022年施耐德电气“数字赋能,全程减碳”创新峰会上,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政指出,“双碳”目标是中国经济走 ...[详细]
-
当地时间11月20日,卡塔尔世界杯开幕,世界各地的球迷均“为之疯狂”。由于时差原因,许多球迷为了观看直播,只能“挑灯夜战”,但这无疑会引起一系列健康隐患。据媒体报道,广东省梅州市中医医院甚至还专门开设 ...[详细]
-
统计局:1-6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53074亿元,同比增长3.5%
1、指标解释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国有控股:在企业的全部实收资本中,国有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的实收资本股本)所 ...[详细]